判牍摭谭 5

转载于《今日头条》2022年8月6日


     从放牛娃到小和尚、云脚僧,再到红巾军小头目、独挡一方的大帅,朱元璋可算是“大老粗”逆袭称孤的代表了。自然,因他白手起家于元末社会,所以他了解底层苦恨,特别憎恨贪官污吏,他诏诰天下说“如有官吏在乡下害百姓,允许百姓把为害的官吏直接擒拿押解给官府。”他似乎不讲那么多的“手续、程式”规矩。

一些重典治吏的皇帝和象包青天、况青天、海青天的官吏在史上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可资后人深思、借鉴的亮点。


     洪武十年,常熟县陈寿六等人擒拿害民官吏顾英赴京见皇帝。朱元璋“赏钞二十锭,三人衣各两件”,算是表彰。他敕谕都察院“周知当地市村,免陈寿六杂役三年,谁敢罗织罪名或捏词诬陷陈寿六等,就‘族诛’,就是杀他全家。若陈恃功无恐而凌辱乡里,也定罪不赦。陈倘真有过失,不许擅捕,把状子呈来,人传押京师,由我询问究竟。”史家研究朱元璋“游丐起事,目不知书”但后来“勤于学问”。

     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已很成熟了。私塾、县、州府学经院试毕业的学生参加的三年一次考举人出解元的乡试,在京师考贡生出会元的会试以及皇帝策问贡生考出状元的殿试影响着农耕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科考有明法科,通过率百分之六、七,而且要专考判语……, 然科举之外也有人才,比如况钟屡试不中,但因文理通畅、书法端正被“贵人”靖安知县俞益挑选为吏,他从基层干起,后经“伯乐”首辅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推举去苏州,“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况钟装不懂,问这问那,听群吏比划。“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三日后,况钟质问说:“‘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锄豪强,植良善”,“重学校,礼文儒,”——《明史˙况钟传》


     史评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老百姓在他逝世后罢市停业表示哀悼,船运灵柩回原籍时两岸一片皆白……

     《折狱新语》汇集明末进士李清任宁波府推官时审理各类民刑案件的结案判词,也是现存唯一的明判词专集。有一判词说生员顾念勤把二亩田租给郭之甲耕种,一日他往郭家催要租子,郭妻叶氏说郭外出不在,顾念勤“艳其色,遂为入户之挑。”叶氏阻拦揪喊,其妯娌胡氏、徐氏赶来救助,“一雄不敌三雌,念勤始有裂冠毁发之辱”。后郭控告顾,李清评判说“叶氏村姑贫妇,而有烈女子风,据胡徐氏口供,谈其蝉噤不甘,几欲自缢,曰‘吾头可断,吾身不辱。’该县捐俸之奖,诚足示劝。”“彼念勤者,须眉丈夫也,得无悔其移步之错,而有愧巾帼之铮铮者耶?罚谷示儆。”顾的行为属临时起意的性骚扰吧。简洁的判词文笔生动,夹叙夹议,叙事论理,是非分明,奖罚得当。


是“浆子官”还是清官,老百姓有自己的标准;判案过程和判词内容当然是判别、区分其水平、品德的重要依据 。


     “考绩最优”的李清有节气,明亡后,他隐居著述自娱。清廷恼他抗节不仕,禁其著作流传……明亡清兴,郭沫若先生写有《甲申三百年祭》,阎崇年先生著《明亡清兴六十年》都很值得精读。

作者魏涛:

●中共华盛理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 ,一级律师

●天津市律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副主任,天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