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牍摭谭 6

转载于《今日头条》2022年8月14日


     虽有过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虽有过海瑞、况钟、周忱的清明,虽然也有过“救时宰相”张居正的努力乃至崇祯帝的“忧心惕厉、殚心治理”(《明史》),明亡清兴依然有挡不住得势头;“兴”、“亡”两字每一字都有极丰富的历史内涵呀。就清入关前后学习、模仿中原文化制度的谦虚、好学劲儿,能看得出它要兴了。

政权兴替,“宫主”换人,史上多须金戈铁马,现代则可能因选而战,选战迭起,大选大乱……


     话说清康熙年间,安徽灵寿县有一纪念汉代名将纪信的高台名纪信台。然有一叫笪(da)幼乔的乡间恶霸发现登上此台可一览风光,所以毁坏台上古迹,筑墙造屋,据为己有。乡民和历任官员认为事不关己,听之任之……。这和前阵儿一些“土豪、大腕”在长江边、洱海旁、秦岭山麓盖别墅一个意思,人的精神进化是十分缓慢的,所以才不断重演荒诞闹剧……。

“攻城”、“守城”,孰难孰易?是个永远的历史话题……


     康熙朝进士陆稼书到任提审此案后,判云:“古迹为物,所以志景敬仰而留凭吊也……所以历代以至今日,地方上凡有先圣先贤一至一善之士,苟有遗迹留于后代,足以使人流连徘徊而不忍去者,无论为真为伪,一律保存,此景仰古人之本意,而亦为后人观摩之资也。”

     判词还提到“圣朝入关定鼎,一再颁发上谕,禁止军人毁坏古迹,并训谕各地方官,如遇有古迹因军事而倾坠者,应著地方官一律修容保存,不得听其湮没。”“按律湮灭古迹者,杖八十;据作私有者加杖六十,徒一年。笪幼乔擅改纪信台匾额,外围房屋,用作私产,实属显背律例,法无可恕,本应重杖以敬,姑念一再哀求,自愿将古迹回复,匾额取下,并以改造房屋,外围之墙壁一律捐如公家,用作罚抵,准予暂免杖责。”判词要求宏儒撰文刊碑,重建纪信庙,春秋致祭。这份判决有五百字,依史论理,对历史文物的功能价值论证逻辑明晰有力,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清集团入关不久即注意立法保护文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别人的文笔,别人的思想,别人的生活,行万里路是要看万卷书外其他地方的江河湖海山川风尚,是要看别处他人生活场景、风土人情。自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古人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们读书、旅行更多的是在与历史打交道,与图书、典籍中的历史、博物馆内的历史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野外的历史打招呼、致问候呢……。


一些珍贵文物就是在这样的群体性骚乱、冲击、乃至战争中被毁的,很可惜,找不着施暴者,找到了也赔不起……


     文物是历史的证据,是文化的承载,其中不乏科技,如薄似蝉翼的长沙马王堆素纱单衣、医术。文物的价值一半在自身,一半在保护。因为保护而显历史久远则价值就更珍贵了。这份清初判词可能是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文物的一个理据的细节。

     今天,世界各国都有文物保护的法律制度。

作者魏涛:

●中共华盛理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 ,一级律师

●天津市律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副主任,天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