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谚谈屑 5

转载于《今日头条》2022年6月25日

      人有衣食住行等的活动,也会有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的活动,制裁伤害、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社会秩序行为的法律是刑法,违反刑法的行为是犯罪。罪恶相连而恶是道德之善的对立面,所以罪也是违背道德而具有危害实质的恶。沛公与秦父老相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古今中外刑法是围绕对人对物的犯罪展开的,而哪些行为触犯刑法和应受哪样的刑罚均由法定是谓罪刑法定,既可依法治罪又可防止滥刑。

出礼则入刑。礼应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都属其畴。违背这些规范的行为离犯罪不远。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


      没错,无风不起浪,犯罪有原因和条件,“人为财死兮鸟为食亡”,“最好的贪污最坏”。犯罪从来同经济与权益、同生活与文化有着实密切的因果、条件的关系。刑法对财产、经济类犯罪不乏明确规定,法国刑法典655条,涉及财经的至少有105条,我国刑法452条,涉及财经的至少有135条。当然,利益有时比较抽象而虚妄,比如那些去国会山打砸玩闹的男男女女据说是为败选总统讨公道,现都被追查过堂呢,谚云“有罪必罚、国之所系”。


伏尔泰以为“解渴”的经典《论犯罪与刑罚》由26岁的贝卡利亚创作,影响所及在于近现代各国刑法。


      应当重视的非其所言,乃其行为。


      “苟非某种侵权、非为或过失,任何人均不受罚。”张三给李四供货迟了三天,是履约时的违约,张三着急忙慌驱车相亲追了李四的车尾这是违法,李四见爱车被撞,张三还盛气凌人,一拳捣塌了张三的鼻梁,可能犯伤害罪,王五乘张三、李四吵得热闹,由车后从副驾驶上悄然拎包,可能犯盗窃罪。罪行多诡秘,但纸里包不住火,常见……,拉莫斯枪扫罗布小学21名师生及某地铁链栓人、烧烤店里暴殴她人的行为都是严重犯罪。恶念、恶行、恶果者得惩罚,祸因恶积之谓也。“无犯意则无犯人”而犯意波诡云谲,智商伤人、智慧毁人等利用高科技如大数据杀熟、不正当竞争、垄断胁迫等足证犯罪方法可花样翻新、不断发展。

盗亦有道。从刑法角度看,“信”这个道德规范也要受更高层次伦理、道德的审判,比如攻守同盟,共犯信念。


      罪行越大,绞刑架越高。


      人须对自己的想法、做法负责,不过分。法谚道“不可罚之法,亦不可信服”,但刑罚轻重由刑法规定不是随意、恣意的。刑罚二字从“刂 ”,是对犯罪人自由、财产、幸福的控制,属难耐、沉重的制裁。有人主张“以牙还牙”、刑期无刑甚至极刑去刑,试图用严厉的刑罚制止由来已久经久不衰的犯罪,但远近实证效果不佳,数据模型也不好看;而从墨、刈、剕、宫、大辟到笞、杖、徒、流、死到无期徒刑、有期徒刑、财产刑等也是一个渐次轻缓的历史,故谚之“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不无道理,因轻缓可消解犯罪人及教化缺失者的抱怨、报复和戾气,毕竟社会应主导的是文明教育、谅解和谐。

作者魏涛:

●中共华盛理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 ,一级律师

●天津市律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副主任,天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